此热邪在胸,寒邪在胃,阴阳之『气不和』,失其升降之常,故用黄连汤,寒温互用,甘苦并施,以调理阴阳而和解之也。假令旧有伏气之人,乘冬不藏精之隙,而病者,当须以脉识之。
今因吐后,内生烦热,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,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。沈明宗曰:邪传于胃,胃气壅遏,两气相搏,气逆上冲,则为哕矣。
故比太阳一经,误下之变、殆有甚焉。发汗多,亡阳□语者,不可下,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,以通津液后自愈。
然无濈濈然之汗出,与小便数、大便□燥实等证,则不可骤然攻之,宜先与小承气汤一升试之,若腹中转失秽气,则知肠中燥屎已□,以药少未能遽下,所转下者,但屎之气耳!可更服一升促之,自可下也。诚以人之藏府互根,阴阳相合,三阳既有合并之病,则三阴亦有合并之病,不待言矣。